汲取论坛智慧 凝聚改革力量: 我院教师就全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论坛分享参会经验

 

来  源: 日  期:2025-04-18 点击率: 10

近日,全国高校外语教育领域迎来两场重要学术盛会——第十四届全国大学英语高级论坛与第九届全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工智能驱动的外语教育转型展开深入探讨。2025年4月16日,朝晖校区子良B4会议厅,我院高海燕、吴瑛、杨晓东、张丽娟四位老师作为参会代表,分别从不同视角分享了两次论坛的核心成果与实践启示。四位老师的分享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业赋能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第十四届高级论坛上,沈阳工程学院等工科院校的创新实践引发广泛关注。高海燕老师的分享中指出,该校当前外语教育正聚焦“传播中国”目标,构建“工业+外语”特色教育生态,致力于培养兼具全球胜任力与工业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该校开发的《能源电力工程英语》等校企共建教材,将光伏发电、核能发电等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直接服务于国家工业强国战略。吴瑛老师补充道,此类改革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还通过分层次教学(卓越班、提高班、普通班)和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实时反馈,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让与会老师深受启发。

二、AI技术重塑外语教学模式: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吴两位老师的分享中,均着重援引与会专家的观点,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专家们普遍指出,AI工具使学生能够即时获取语法修正、作文润色等辅助,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深度思考能力下降;教师角色亟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据素养。高老师还分享了AI驱动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光伏电站调研)和协作阅读平台BUPTEA的应用案例,这些技术不仅支持个性化学习,还能通过动态资源更新与智能测试优化评价体系。

杨晓东和张丽娟老师的分享中均涉及到AI赋能外语教育的话题。杨老师介绍到,第九届高端论坛聚焦“智能驱动的高校外语教学生态重塑”,与会专家提出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多语种舆情管理等创新路径,推动外语教学从工具向生态转变。张老师则梳理了AI时代教育变革的多维框架,如仲伟合教授的“SMAR-DEVIL”模型,系统分析了AI对外语教育的替代、重塑与风险,强调教师需提升数字素养以应对技术冲击。

三、新文科建设与跨学科融合:构建“语言+技术+文化”能力框架

在第九届高端论坛的新文科建设专题中,王俊菊教授提出外语教育需转向“语言+学科+技术+文化”复合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知识整合力、问题解决力、文化协商力、技术应用力”四维能力框架。罗良功教授则倡导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体用融合”转型,推动核心知识体系与跨领域能力迁移的深度融合。张丽娟老师总结道,与会专家普遍认同外语教育需突破工具性定位,通过“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三维融合,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学科思维与人文底蕴的精英人才。

四、评价体系改革:从标准化考试到多元能力评估

针对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高老师和吴老师在分享中均提到,与会专家提倡构建“知识整合力+技术应用力+文化协商力”的三维评估框架,主张结合AI工具实现动态资源更新与智能测试。张老师的分享中也进一步指出,孙有中教授提出的外语学科升级三大方向中,强化数智赋能,重构教学评价体系是关键路径之一,另外需完善数字素养框架,建立分类卓越的专业评价体系,避免标准化考试对语言能力的片面衡量。

纵观两个论坛的聚焦,AI技术正深刻重构外语教育的生态格局,但“育人本质”始终是核心命题。无论是沈阳工程学院的“工业+外语”实践,还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分层次教学探索,从新文科建设的理论探索到评价体系的升级革新,高校外语学科正努力通过技术赋能与学科交叉,培养兼具全球胜任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注入新动能。两次论坛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思想性;

2.发展路径:构建“新文科+”复合培养模式,推动“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范式转型;

3.技术赋能:借助技术的力量,以理性姿态直面AI带来的挑战,推动技术工具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

4.质量保障: 推进数字素养框架迭代更新,建立涵盖多元领域的专业化卓越评价机制。

基于以上共识,几位老师都在分享中重申了两次会议的主旨精神,呼吁外院同仁在未来外语教育领域,仍需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文科+”复合培养模式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不惧挑战,拥抱技术,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奋楫扬帆。



教师会议分享资料.zip



Copyright © 2015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杭州市留和路288号  邮政编码:310023  电话:0571-85290035